<samp id="iddag"></samp>
<samp id="iddag"></samp>
    1. <samp id="iddag"><ins id="iddag"></ins></samp>
    2. <progress id="iddag"><bdo id="iddag"><strong id="iddag"></strong></bdo></progress>

    3. <track id="iddag"></track>

        <tbody id="iddag"><nobr id="iddag"></nobr></tbody><samp id="iddag"></samp>
        1. <menuitem id="iddag"></menuitem>
          搜索 登錄

          一文了解丨節能建筑、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被動房、主動房

          2023-04-19

          什么是節能建筑?

          建筑節能有哪些等級?

          為什么節能建筑能做到冬暖夏涼?

          什么是綠色建筑?

          什么是近零能耗建筑、超低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

          什么是被動房、主動房?

          ?被動房與主動房有什么區別?

          一文帶大家了解清楚

          ↓↓↓

          關于建筑節能

          建筑節能,最初為減少建筑中能量的散失,現在的含義更多地指在建筑中合理使用和有效利用能源,不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建筑節能”是指在建筑物的規劃、設計、新建(改建、擴建)、改造和使用過程中,采取節能措施,采用節能型的技術、工藝、設備、材料和產品,提高保溫隔熱性能和采暖供熱、空調制冷制熱系統效率,加強建筑物用能系統的運行管理,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證室內熱環境質量的前提下,增大室內外能量交換熱阻,以減少供熱系統、空調制冷制熱、照明、熱水供應使建筑能耗降低。

           

          建筑節能等級

          原來我國建筑節能是以1980-1981的建筑能耗為基礎,按每步在上一階段的基礎上提高能效30%為一個階段。因此通常據說的第一步節能是在1980-1981的基礎上節約30%,通稱為節能30%的標準。

          第二步節能是在第一步節能的基礎上再節約30%,即30%+70%×30%=51%,簡稱為節能50%的標準。

          第三步節能是在第二步節能的基礎上再節約30%,即50%+50%×30%=65%,簡稱為節能65%的標準。

          目前我國住宅和公共建筑普遍執行的是節能65%的標準。北京、天津、新疆等地區在居住建筑方面已經開始執行節能75%的標準。這就是我們經常聽說的“三步節能”“四步節能”。

          為什么節能建筑能做到冬暖夏涼?

          在節能建筑中,為了降低能耗,除了一般采用高效節能、便于調控和計量的空調、電梯、照明、水泵等設備之外,還加強了圍護結構的保溫和隔熱性能,給房子穿上了“保溫服”。

          根據相關標準規定,節能居住建筑,其屋頂的保溫能力約為一般非節能建筑的1.5~2.6倍,外墻的保溫能力約為2.0~3.0倍,窗戶的保溫能力約為1.3~1.6倍,一般都要求采用帶密閉條的雙層或三層中空玻璃窗戶,這種窗戶的保溫性能和氣密性要比一般窗戶好得多。

          因此,在冬季可以防止室內熱量的散失;在夏季,可以起到隔熱的作用。從而保證室內冬暖夏涼,明顯改善室內熱環境。

          綠色建筑

          綠色建筑是指在全壽命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建筑節能,最初為減少建筑中能量的散失,現在的含義更多地指在建筑中合理使用和有效利用能源,不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近零能耗建筑

          適應氣候特征和場地條件,通過被動式建筑設計最大幅度降低建筑供暖、空調、照明需求,通過主動技術措施最大幅度提高能源設備與系統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以最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適室內環境,且其室內環境參數和能效指標符合《近零能耗建筑技術標準》GB/T 51350-2019規定的建筑。

          其建筑能耗水平應較國家標準《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 50189 - 2015和行業標準《嚴寒和寒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 26- 2010、《夏熱冬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 134 -2016、《夏熱冬暖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 75-2012降低60%~75%以上。

          近零能耗建筑理念以建筑能耗作為最重要的評價指標,評價目標明確。各個國家根據不同的氣候環境,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不同的室內環境參數和能耗指標。但相同的是,大部分國家都優先選用部署分布式清潔能源,以及數字化、智能化技術體系來降低建筑的供暖供冷需求。

          超低能耗建筑

          超低能耗建筑是近零能耗建筑的初級表現形式,其室內環境參數與近零能耗建筑相同,能效指標略低于近零能耗建筑。

          其建筑能耗水平應較國家標準《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 50189 -2015和行業標準《嚴寒和寒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26- 2010、《夏熱冬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 134-2016、《夏熱冬暖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 75-2012降低50%以上。

          2021年6月,住建部發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15部門關于加強縣城綠色低碳建設的意見》,明確表示:提升建筑屋頂光伏比例,推廣分布式光伏、智能光伏應用。

          北京市發改委發布的《關于加強騰退空間和低效樓宇改造利用,促進高精尖產業發展的工作方案(試行)》中明確,要想獲得資金支持,項目改造后綜合節能率達到15%及以上。具備可再生能源利用條件的項目,應有不少于全部屋面水平投影40%的面積安裝太陽能光伏,供暖采用地源、再生水或空氣源熱泵等方式。對建筑本體、照明、空調和供熱系統實施節能低碳改造,使用光伏、熱泵等可再生能源,積極打造超低能耗建筑。

          傳統建筑冬季大多數采取集中供暖,能源消耗主要以煤炭為主;而夏季用空調制冷降溫,所用的電力資源大多數也都是依靠煤電等化石能源。

          光伏建筑通過在建筑物的立面和屋頂安裝光伏產品,實現建筑從“耗能者”向“產能者”轉變。建筑、光伏深度融合催生了BIPV市場的加速發展,新型光伏發電建材從外觀、色彩、造型上不但能完全滿足建筑美觀需要,同時兼具光伏發電需求和建筑節能減排需求,徹底改變建筑的未來。

          零能耗建筑

          零能耗建筑能是近零能耗建筑的高級表現形式,其室內環境參數與近零能耗建筑相同,充分利用建筑本體和周邊的可再生能源資源,使可再生能源年產能大于或等于建筑全年全部用能的建筑。

          凈零建筑是一種平衡碳排放和碳清除的結構。通常,安裝本地可再生能源系統和電力存儲對于這些項目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另一部分是通過使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物的絕緣、能源和溫度控制的材料來提高能源效率。與能源表和熱傳感器等智能技術相結合,凈零建筑是最先進的,可以通過能源生產和儲存產生收入。目的是降低能源消耗和能源成本,利用自然通風和采光,建造一座近乎零能耗的建筑。

          以假設的夏熱冬冷地區辦公樓為例,采用多種節能技術控制建筑物的圍護結構和設備,概略計算其負荷,結果如表1所示。

          基于表1負荷,假定辦公樓全年供冷和供暖滿負荷當量小時數均為600 h,采用系統季節性能系數3.0的熱泵系統,可以達到全年供暖、供冷能耗15 kW·h/(m2·a)的水平。如果只計算供暖能耗,則只有4 kW·h/(m2·a),數值上遠低于歐洲超低能耗建筑供暖能耗標準。但歐洲標準中的kW·h是熱量單位,15 kW·h/(m2·a)相當于我國一次能源(折合標準煤,下同)消耗1.8 kg/(m2·a)。我國以火力發電為主,4 kW·h/(m2·a)折合一次能源消耗為1.3 kg/(m2·a)。如果供暖用的是系統效率70%的燃氣鍋爐,則一次能源消耗要達到2 kg/(m2·a)左右,高于歐洲標準。

          假設全年人均工作時間為法定的2 000 h(每月167 h),則辦公樓的設備能耗為40 kW·h/(m2·a),照明能耗為10 kW·h/(m2·a)。這里的能耗都是電耗。

          考慮各種不可預知因素,則這一超低能耗辦公樓的總能(電)耗為70 kW·h/(m2·a),折合一次能源為22.4 kg/(m2·a)。從上面的假定可以看出,這一假想辦公樓的節能潛力基本用盡了。比如新風熱回收效率要達到70%是非常困難的。

          如果上述假想辦公樓要達到凈零能耗建筑標準,就需要用可再生能源來提供等于或大于70 kW·h/(m2·a)的能耗。對于單體建筑而言,比較可行的可再生能源應用技術是太陽能光伏(PV)發電。

          按照1m2光伏板功率130W左右,以上海地區全年滿負荷日照小時數1000 h計算,滿足70 kW·h/(m2·a)的能耗需求至少需要0.5~0.7 m2的光伏板面積。對多層和高層公共建筑,不可能在建筑紅線內安裝這么大面積的光伏板。而對大空間單層公共建筑(如機場車站),又因為內部負荷加大,以及屋頂的傳熱負荷增加,也無法滿足能耗需求(見圖1)。只在負荷比較小的倉儲類大空間工業建筑中有過成功案例。

          由圖1可以看出,僅靠單體建筑紅線內有限的空間資源,只在小規模、低負荷建筑中才有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補償實現凈零能耗。而在城區層面,則可以通過公共空間資源的共享,將可再生能源的供應視為城區的基礎設施,利用城區不同建筑間的負荷參差率減少總裝機容量,利用多種可再生能源生產的波動性和儲能設施調節供應量,實現多能互補。

          關于被動房

          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瑞典隆德大學博·亞當姆森教授和德國達姆施塔房屋與環境研究所沃爾夫岡·費斯特博士提出了一種新的理念:要在不設傳統采暖設施而僅依靠太陽輻射、人體放熱、室內燈光、電器散熱等自然得熱方式的條件下,建造冬季室內溫度能夠達到20℃以上,具有必要舒適度的房屋。他們將這種房屋稱被動房。

          被動房并無明確定義,由設計的技術準則確定,其技術路線為通過大幅度提升圍護結構熱工性能和氣密性,應用高效新風熱回收技術,將建筑供暖需求降低到15KWH(㎡.a)以下,從而可以使建筑物擺脫傳統的集中供熱系統。

          簡單來說,“被動房”是通過地面、墻體、門窗的保溫隔熱、新風系統以及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實現室內四季的恒溫、恒濕、恒氧、恒靜和恒潔的建筑。

          通過采用先進節能的設計理念和施工技術,極大限度地提高建筑的保溫、隔熱和氣密性能,并通過新風系統的高效熱(冷)回收裝置將室內廢氣中的熱(冷)量回收利用,從而顯著降低建筑的采暖和制冷需求。

          被動房的主要優勢:

          • 優良熱工性能的熱外殼:

          由于空氣流動及墻體保溫,一年四季,溫度都能維持在25℃左右,室內物品還可免受潮霉侵擾。

          • 三玻兩腔的被動式門窗:

          既達到保溫性能又保證了采光要求。

          • 無熱橋處理:

          減少熱能散失,提升保溫性能,使建筑對制冷和采暖的要求降到最低。

          • 優秀的氣密性:

          有效減少房內灰塵。

          • 高效熱回收率的新風機組:

          凈化室內空氣,保持空氣中舒適的溫度和濕度,減少二氧化碳和廢氣排放,為城市減霾。

           

          以某被動式房屋項目為例,80000m²的建筑面積每年可節約標煤547t,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423t,節約采暖費195萬元。與傳統供熱系統相比,一個供暖季節可節約能耗30.53kW·h/㎡,總體節能比例達到92%,大大高于現有的節能住宅。

          除了節能,被動式住宅還有一大特點便是舒適。被動式房屋換氣不少于0.6h-1(室內外壓差50Pa的狀態下),保證房屋內的二氧化碳濃度能夠在健康水平(1000×10-6)。除此以外,被動式房屋還滿足:

          • 室內溫度20~26℃

          • 室內相對濕度在40%~60%

          • 超溫頻率≤10%

          關于主動房

          丹麥、法國、德國等國家提出“主動房”(Active House)概念,強調通過日光照射和蓄能,而不只是增強保溫,增加冬季室內舒適度。強調舒適、環境和能源三者的統一,有一打分賦值的評價體系。

          盡量使用回收建材,借助太陽能發電板等新技術新產品,實現對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產能房不僅節能減碳,還可發電賺錢。

          在德國和美國,都有這樣的產能房已經被建造并試驗使用中。在那里,設計師計算出所需的太陽能板面積,并且找出屋頂傾斜的最佳角度來產生最多的電力。

          主動式太陽能建筑是指是運用光熱、光電等可控技術利用太陽能資源實現收集、蓄存和使用太陽能,進而以太陽能為主要能源的節能建筑。主要包括太陽能采熱和光伏發電在建筑中的應用。主動式太能建筑的新型技術措施主要包括熱管集熱器、相變材料蓄熱、輔助熱源、自動控制系統以及太陽能熱泵采暖系統。

          以某主動房項目為例,占地面積636平米,地基面積116平米,地板面積150平米,太陽能集熱器24平米,相對普通的“被動房”,更能減少環境污染,利用主動式太陽能系統,可以大大地節約住宅樓用電量,這種理念——與被動房的設計相對應——重心放在太陽能采集上。這種太陽能的采集不僅包括采暖與熱水功能,還包括制冷與發電。

          被動房與主動房的區別

          相對“被動房”理念,2006年,以丹麥、芬蘭、德國、美國等國家的建筑師、工程師、建材企業、科研人員等為主,在布魯塞爾又提出了“主動房”(Active House)的建筑理念。

          “主動房”理念倡導建筑應該實現氣候平衡、居住舒適、具備充足的日光照明和新鮮的空氣,即實現能耗效率與最佳室內氣候之間的平衡,同時保證建筑以動態方式適應周圍環境,實現碳中和。在這一理念指導下,建筑將自主生產能源,以可持續地利用資源,有效改善人們的健康水平和居住舒適度。

          “主動房”與“被動房”相比,在強調降低建筑能量需求的前提下,更強調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應用。相比“被動房”,“主動房”的特征主要在于:

          • 把“舒適、健康、安全”作為建筑設計的主要指標,并提出“熱舒適、濕度舒適、聲學舒適、光舒適、室內新鮮空氣”等較高的硬性指標進行設計指導;

          • 較之被動房,由于主動房不需要限制主動采暖(或空調)系統的使用,在保證超低能耗(二次能源能耗)的前提下,達到目的的技術手段更豐富;

          • 主動房理念直接把建筑對環境方面的關聯,設為能源荷載,進行定性的專門考量。

          舉個例子:

           

          左邊是“被動房”,右邊是“主動房”,“主動房”跟“被動房”并不是完全對立,主動房也包含了一些“被動房”理念,比如氣密性、較好的保溫性能等,但是“主動房”更加關心居住者對建筑的“主動”控制,也因此具有更多自動化機械(暖通)系統幫助用戶實現更高程度的舒適性,“主動房”也因此造價相對較高。

          殊途同歸,“主動房”和“被動房”理念的目標都是“低能耗建筑”,兩者有著不同的適用條件,無法做出誰比誰好的普適判斷。

          饭冈加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