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iddag"></samp>
<samp id="iddag"></samp>
    1. <samp id="iddag"><ins id="iddag"></ins></samp>
    2. <progress id="iddag"><bdo id="iddag"><strong id="iddag"></strong></bdo></progress>

    3. <track id="iddag"></track>

        <tbody id="iddag"><nobr id="iddag"></nobr></tbody><samp id="iddag"></samp>
        1. <menuitem id="iddag"></menuitem>
          搜索 登錄

          聚焦兩會丨關于【綠色建筑】,代表委員有話說

          2023-03-10

          屋頂綠化,墻面植被,自動控溫,節能材料……近年來,我國推動綠色建筑實現跨越式發展,法規標準不斷完善,標識認定管理逐步規范,建設規模增長迅速。建筑行業的綠色轉型對于實現“雙碳”目標至關重要。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綠色建筑再度引發代表委員們的廣泛關注,他們就綠色建筑體系化建設、農村綠色建筑發展、建筑節能改造、綠色建筑材料應用體系建設等方面提出了眾多的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材集團總工程師彭壽:

          加速推進綠色建筑材料應用體系建設

           

          近年來我國綠色建筑材料發展取得持續突破,創新轉化出節能、創能材料產品,但由于建筑設計施工標準體系建設滯后,加上應用場景引導不足,導致綠色材料與綠色建筑的產業結合程度仍然不高。對此,建議加速推進綠色建筑材料的應用體系建設,完善綠色材料設計標準和規范體系,加快綠色材料的應用推廣,不斷提升建筑的壽命、質量及綠色化水平,讓綠色材料性能轉化為綠色建筑功能。同時,針對綠色建筑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建議圍繞質量、安全、綠色等關鍵指標,建立新的綠色建筑施工安裝體系,打造從標準、規范到檢測的一體化綠色高質量建筑,統籌城市和農村一體化標準,將城市綠色建筑標準體系覆蓋到農村自建房建設,不斷提升鄉村建筑綠色化、高質化建設水平,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

           

          全國人大代表、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周云杰:

          加快建筑節能改造,推動高水平綠色建筑發展

           

          我國既有建筑面積總量約為660億平方米,有近400億平方米具有改造和提升的價值,存量建筑普遍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大量機電設備節能水平低,既有建筑運行能耗居高不下;建筑智能化控制系統滲透率低,缺少中國化系統方案;建筑碳排放核算方法和碳限額標準體系不完善,制約全生命周期的閉環發展。對此,建議編制綠色建筑推薦產品目錄,并給予高性能、可再生能源建筑節能產品購置補貼和稅收優惠政策同時,推進綠色建筑核心技術攻關圍繞建筑節能減碳,實施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鼓勵龍頭企業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另外,建議加快構建碳核算體系建立規范、統一的建筑碳減排核算機制,推進建筑能耗限額標準制定。

           

          全國人大代表、隆基綠能董事長鐘寶申:

          建議制定鄉村綠色建筑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

           

          城鎮綠色建筑各方面規劃和實施計劃較為完善,鄉村綠色建筑發展規劃和實施計劃方面相對薄弱一些。“十四五”是鄉村振興、傳統農房更新換代為現代建筑的關鍵時期,也是綠色建筑在農村普及的窗口期。對于城鄉綠色建筑高質量發展問題,建議制定鄉村綠色建筑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助力城鄉協同發展同時,建議充分考慮光伏建筑一體化的發展潛力,加快部署進程,使其為城鄉建筑提供更多的綠色一次能源。最后,建議在推廣使用地源熱泵方面開展專項工作,為綠色建筑清潔采暖打開突破口。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建筑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周荃:

          加大綠色金融支持綠色低碳建筑發展的力度

           

          目前我國綠色金融支持綠色低碳建筑的工作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實際中仍存在前置認定難、金融產品不多等諸多問題。建議完善綠色建筑預評價體系,支持綠色建筑前置信貸認定同時銀行應將獲得綠色建筑標識作為信貸合同的履行承諾;推動相關部門合作,共同研發多品類,多場景的支持綠色低碳建筑的綠色金融產品;支持超低能耗/近零能耗/零碳建筑等項目;完善綠色金融所需的綠色建筑項目信息披露機制;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標準、服務和資金互認共認、與港澳聯動;探索碳交易、碳賬戶、碳信用等在綠色金融支持綠色建筑發展中的應用。

           

          全國人大代表、畢馬威中國顧問李慧瓊:

          推行綠色建筑性能責任保險制度,助力“雙碳”戰略

           

          引入綠色建筑保險機制,以市場化手段保證綠色建筑實現預期的星級標準,可以有效破解從綠色設計向綠色運行轉化的難題。歐美國家圍繞服務綠色建筑,探索研發了豐富的保險產品體系,在助推綠色建筑發展方面發揮了作用。因此,建議全面引入綠色建筑性能責任保險制度,通過政府部門引導和市場運作聯動,實現預防、監控和補償相結合的閉環管理模式,為企業提供綠色改造和貨幣賠償雙支撐,助力雙碳戰略。同時,建議對購買綠色建筑性能保險的企業,按照保費一定比例進行財政補貼一方面為綠色建筑的性能提供風險保障,另一方面保險機構可以聘請協力廠商風險控制機構,監控和規范綠色建筑的整個建設過程,助力綠色建筑達到其預定的星級目標。

           

          建筑領域是我國能源消耗、碳排放的重要領域,也是我國實現2030年碳減排目標的關鍵領域,大力發展綠色建筑、建設優美人居環境,全面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及幸福感,具有重大而長遠的戰略意義。

           

          2023

          綠色建筑發展勢頭良好

           

          全國兩會開幕前夕,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出通知,就《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局部修訂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

          發展綠色建筑,關系著“雙碳”目標的實現,關系著高質量發展。近年來,我國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取得重大進展。主要體現在城鎮新建建筑節能標準進一步提高,超低能耗建筑建設規模持續增長,近零能耗建筑實現零的突破;公共建筑能效提升持續推進,重點城市建設取得新進展;綠色建材評價認證和推廣應用穩步推進,政府采購支持綠色建筑和綠色建材應用試點持續深化等多個方面。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國城鎮新建綠色建筑面積占當年新建建筑面積比例達84%,累計建成綠色建筑85.91億平方米,獲綠色建筑標識項目累計達2.5萬個。

          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江蘇、河北、山東、廣西、福建等10多個省份已要求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北京、上海等地還要求政府投資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執行二星級以上標準。江蘇、浙江等15個省份印發《綠色建筑條例》等法規文件,為推動綠色建筑提供法律保障。

          2022年3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的 《“十四五”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我國城鎮新建建筑全面建成綠色建筑,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增長趨勢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的建設發展方式。

          具體而言,到2025年,我國要完成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面積3.5億平方米以上,建設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0.5億平方米以上,裝配式建筑占當年城鎮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30%,全國新增建筑太陽能光伏裝機容量0.5億千瓦以上,地熱能建筑應用面積1億平方米以上,城鎮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達到8%,建筑能耗中電力消費比例超過55%。

           

          2023

          讓綠色建筑在農村普及

           

          近年來,我國將推動綠色建筑發展的目光更多地聚焦在公共建筑和城鎮建筑,卻忽略了廣大的農村自建房領域。

          事實上,在農村地區,大部分自建房仍舊以現澆混凝土為主要施工方式、磚混+鋼筋為主要結構,不僅房屋本身在工程質量、安全性能、衛生條件等方面存在缺陷,在綠色低碳要求上難以與時俱進,由此產生的建筑垃圾和環境問題,更是給農村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保護帶來很大的壓力,也與實現建設美麗鄉村、實現鄉村振興等目標背道而馳。

          基于此,鐘寶申認為,“十四五”時期,是傳統農房更新換代為現代建筑的關鍵時期,也是綠色建筑在農村普及的窗口期。

          他建議,加快制定鄉村綠色建筑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助力城鄉協同發展;充分考慮光伏建筑一體化的發展潛力,加快部署進程,使其為城鄉建筑提供更多的綠色一次能源;在推廣使用地源熱泵方面開展專項工作,為綠色建筑清潔采暖打開突破口。

          誠然,在農村地區推廣普及綠色建筑是一件好事。但是記者查閱資料后發現,近年來,也有不少專家指出,在農村地區推廣綠色建筑還面臨許多障礙。例如缺乏有效的“本土化”的法律法規、政策規劃;綠色建筑相關產業總體發展不充分、地區發展不平衡;綠色建筑的成本較高;綠色建筑的理念觀念尚未普及;綠色建筑的人才匱乏等等,與其在廣大農村地區大力推廣綠色建筑,不如做好既有建筑的節能改造。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十四五”時期,相關障礙能否得到清除,綠色建筑能否在廣大農村地區得到普及,我們拭目以待。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在出臺政策、推動工作時,也應審慎向前。

           

          2023

          給綠色建筑“上保險”

           

          據了解,綠色建筑和絕大多數建筑一樣,在建設之初都有不同程度的信貸需求,而綠色建筑星級評定卻在項目交付運營之后。受多種因素影響,可能出現獲綠色信貸支持的建筑項目建成后,未能取得綠色建筑星級評定的情況。

          那么如何才能確保銀行投放的信貸資金“一綠到底”,促使建筑項目最終能獲得綠色建筑星級評定呢?

          李慧瓊所說的綠色建筑性能責任保險制度,就是為了解決這一矛盾。

          在項目建造過程中,由銀行提供綠色項目貸款,支持項目建設;保險公司提供綠色性能風險保障,進行過程監督、風險預警等服務。項目完工后,若未能達標,保險公司將承擔對建筑物進行綠色性能整改或貨幣賠償的責任。這就相當于為項目的綠色性能上了一道“安全鎖”,全流程監督項目從“綠色設計”變為“綠色建筑”。

          目前,國內已經有了綠色建筑性能責任保險制度的成功實踐案例。例如2022年6月,興業銀行成都分行聯合中國人民財產保險成都分公司積極展開綠色建筑保險的相關產品研究,結合項目設計、建造特點,為成都市“天府國際動漫城”項目量身打造了四川省首單附帶“綠色建筑性能責任險”的綠色貸款。

          中國人民財產保險成都分公司將全過程監督“天府國際動漫城”項目獲得綠色建筑星級評定,確保這筆總額為1.4億元的“綠色貸款”一“綠”到底。

          事實上,類似“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建筑”的創新融合實踐,對建筑項目達成綠色預期價值,為建筑領域實現“雙碳”目標都大有裨益。

          盡管面臨許多問題,但我們仍然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綠色建筑將成為行業主流,也將成為人們美好生活的靚麗底色。

          饭冈加奈子